医生让我监测血压,为什么老是测不准?成年人血压管理攻略来啦!
日常生活中,压力过大,长时间地玩手机,作息不规律,抽烟喝酒都会引起血压的波动。还有很多疾病,也会引起血压的变化,例如肾脏类疾病,睡眠相关疾病,糖尿病,甲状腺问题或者心血管疾病等。甚至还有一种高血压,叫“白大褂高血压”,简而言之就是一到医院量血压就莫名地升高。总之,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有很多。
因此,为了更好地对患者,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和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好地诊断、分析和管理,越来越多的医生建议,除了在医院的临床检查记录外,在家里也要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下来。在日常熟悉的环境下进行血压测量,也可以帮助避免由于外部因素或焦虑等原因引起血压读数异常,从而对临床治疗更具参考价值。
一、一般情况血压多久测一次?
高龄、吸烟、饮酒、肥胖以及遗传等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。年龄超过55岁的人群,属于高血压的易患人群,高血压的早发现、早干预对其预后有明显改善。
为了实施早诊早治,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,《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(2017—2025年)》中特别提出:我国将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,即每年至少需要测量一次血压。一周内非同日、不同时间连续三次测量的血压。
二、正常人的血压值是多少?
根据2024年,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医学指南,成人在静息状态下,血压正常值范围是收缩压90mmHg至139mmHg,舒张压60mmHg至89 mmHg。因为血压受年龄、季节、情绪等因素影响较大,因此还有几个关键的分类,用于临床上,评估高血压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程度:
理想血压被认为是一种较佳的血压状态,此时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联,可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健康状态。正常高值血压,也称作“高血压前期”,这一范围提示未来发展成高血压的风险增加,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不良习惯,注意高血压疾病的预防,延缓或防止高血压的发生。当收缩压超过139mmHg,或舒张压超过89 mmHg,即可被确诊为高血压。随着血压的变化,也同时代表着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系数增加。
此外,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舒张压低于60 mmHg,被认定为低血压。低血压可能与某些健康问题相关,如脱水、休克、心脏问题或药物副作用等。
三、在家如何测量更准确?
1. 建议选择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,腕式、手指式不推荐。
2. 测量前,尽量不要运动。走动、运动或紧张等都可能会导致血压的水平发生波动,测量时容易出现错误的数值。
3. 测量前,不要憋尿、避免喝咖啡、饮浓茶、吸烟等。
4. 测量血压时,身体坐直,手臂平放于桌面,手心向上,肘部位尽量位于心脏的水平。上肢胳膊与身躯可以呈现45度角,随后放松手臂,手掌张开,且不可以握拳,后通过电子血压测量即可,可使测量血压结果更为准确。
5. 测量血压时,将臂带套入左上臂,臂带底部距离肘关节2~3cm(约2根手指宽度);使软管朝下指向小臂,并将软管的位置调到手臂正中间。
6. 臂带佩戴舒适即可,松紧度以能放进1~2根手指为准,太松测得血压偏高,太紧则测得血压偏低。
7. 臂带尽量要与肌肤接触,如果较难实现,可穿一件比较薄的衣服进行测量;如果穿的是长袖衣服,不可以将长袖卷起来。
8. 偏瘫患者应该选择健侧肢体测量血压。
四、患了高血压怎么办?
按照基本公共卫生要求,病情平稳血压控制良好者,每年需要提供4次面对面的随访。但是,如果患者在随访过程中,出现有血压增高的情况,则需要在半个月以后追加一次随访,两次随访病情仍未达标,需要及时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治疗。
对于年龄比较大,血压控制不理想,血压增高情况频发,且合并有冠心病等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,至少每月随访一次,每年至少要有12次随访面诊,高度重视合并其他疾病。
特别提示:普通的高血压患者,日常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;糖尿病、慢性肾病、稳定性冠心病、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应该控制得更加个体化,一般可降至130/80mmHg以下;一般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。
(声明: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,不能作为治疗依据,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)
下一篇:国庆假期合理膳食温馨提示